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
明州象山县蓬莱观碑铭 唐 · 孙谏卿
四言诗 出处:全唐文卷七百八十八
闻图经宝书之蓬莱山。其迹近古。昔相语秦始皇帝使乎仙□辈徐福也使泛沧海。访神仙之术于蓬莱山。此□□□□游止之乐灶踪残丹井泉在观名焉。自隋君统宇之二年。废去之。考乃遗址。肃皇在上。汝南仲宣守临□□□□闻能祈福□上□□兴起焉神龙之初。县肇名创城。诏属于台。及乎广德之二年。爰移于明。台守仲宣得□□□□已七十年□屋伐□荆榛丛荒山属层叠翠寒冷其徒无名人不能宣举(阙十一字)霖□□□□□老□几还□欤□遭压□今上登御之元年。县令宏农杨宏正帝命而官也。精苦史事。操心义□□□□□白玉投□者也喟然而嗟之。□□□□没于高蒿。牛羊牧之。狐兔驰之。许乎葺全不最细其事任刀未堪足□□□□□今世吾且不能率不能不□尔子来乃日计之。日计之不足。以月而年。必为之成功。一唱也而人罔不感。而□□□□□□人□□思尝望之□□不□□□其爽者也县令然之。告刺史陇西李公敬方。既知不私也久矣。赏举□□□□□人私以□太守进士□□□试为美岂知乎大惠生民。苦心建业而异之。我守明岁馀年矣。□恩更于陈□□□□□事无隋焉彭城刘操。郡督邮也。职禦谨□□绳无□□□悉力而前□行其道者也念此蓬莱。非宏农君不能□□□□□陇西公莫从也。乃召工之能匠庸作□甃高□□□□是坛刬謺砌。筑室架栋。上搆崇崇。屹倚横巘虚峦□□□□□起自下而高龙翔凤举。势压奔岭。海日□照赫赫融融。亦孔之□县□□肆民之病请祷而巳大字书贞元□□□□□之御序而初止方之□数十□□俸无悔以答尔家无馀储。县令仁乎。民乎知乎。既了事他山凿石是□□□□□负荷之力□入地壮势如走。为秉笔者书之文章。铭曰。
周祚将衰。
老聃隐也。
其道明明。
溥天之下(其一)(一章)

教言何有。
可得闻乎。
维道与德。
古今共孚(其二)(二章)

谁言隐去。
厥德不死。
□□□□上善若水(其三)(三章)

道不可道。
邈哉微言。
众妙之门
元之又元(其四)(四章)

废与定矣。
败斯必成。
在昔隋朝
当道毁平(其五)(五章)

兴言何自。
自肃皇帝。
天半瀑泉。
高秋鹤唳(其六)(六章)

七十许年犹孤殿□愁大风起。
吹落沧海(其七)(七章)

爰力爰谋。
有宏农人。
功而不费。
焕然而新(其八)(八章)

海月微明。
仙衣蛡蛡。
高坛步虚。
声入松雨(其九)(九章)

建此大猷。
实杨之功。
报言其徒。
自高清风(其十)(十章)
次郑比安仲虔 其一 明 · 金宗直
七言绝句 押支韵 出处:佔毕斋集卷之十三
纷纷世路谩多歧,寂寂鹩栖只一枝。
不独狐堤云与月,从容鱼乐亦应知(狐堤。比安宅边大池也。来诗。有友月朋云之句。)
次郑比安仲虔 其二 明 · 金宗直
七言绝句 押东韵 出处:佔毕斋集卷之十三
平生寿福无人拟,黄发看花也不中。
闻道齐眉已乘化,药炉经卷与谁同。
郑比安仲虔不赴老人宴。有诗。次韵。且馈以酒 明 · 金宗直
七言绝句 押尤韵 出处:佔毕斋集卷之十三
樽前鸠玉知多少,却少襄阳第一流。
为遣金乌春色去,倾银莫惜掉吟头(金乌春。犹坡翁罗浮春也。)
黄山图经跋嘉定元年 南宋 · 焦源
 出处:全宋文卷六八八六、《黄山志定本》卷五
黄山黄帝容成浮丘鍊丹之地,得名久矣。
其广千里,其高千馀丈,其岩洞、溪源、峰峦具载《图经》。
池阳九华言之,四分得其一;
巫峡十二峰参之,三分得其一。
郡国所志,舆地所图,自江之南,耸秀峻极,作一方之壮观而接诸郡之境者,黄山也。
下有汤泉,支分派别,愈人之疴,济时之旱,其功利有不可言,实神仙之窟宅,人寰之福地洞天也。
唐刺史李敬方因白龙见,建立汤院;
南唐,易名灵泉
龙兴奉符礼毕,锡今号为祥符
至元丰甲子,七十馀年,始得主僧文太,寺宇为之改观。
越十祀甲戌,又得雁荡周君力与维持,捃摭胜概,遂成《图经》,传于后世。
当知物各有时,而事各有所待也。
惜乎元丰甲子嘉泰末,凡两甲子,以往古来今,《图经》记载脱废朽腐,泯灭实多,良可慨念。
予于是搜采名贤题咏,图摹旧迹,缀成一集,命工镂板,以广其传,庶几士君子讲论谈笑之馀,开卷览之,亦足以舒情而爽思也。
时嘉定改元戊辰岁
按:康熙黄山志》卷一三,康熙刊本。
汤泉 唐 · 李敬方
 出处: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九
唐大中五年敬方患风疾。
汤池浸浴。六年十一月
又入浴。因感白龙见。
风疾遂瘥。乃造白龙堂。
并勒铭于石。铭曰。
黟山南垠。汤泉沸腾。
伏阳韬燄。阴火潜蒸。
盛夏不增。穷冬不冰。
其谁主张。唯龙是膺。
刺郡二年。病不能兴。
发汗五日。信而有徵。
乃作龙堂。于汤西陵
乃刻龙像。为神依凭。
非众非公。非巫非僧。
王徭步将。陈顗歙丞。
迭掌吾事。各勤尔能。
来尽瞻依。去怀忧兢。
苟肆慢心。贻神怨憎。
盲愦疮蹩。灾亦相仍。
壬申。一阴始升。
铭石室壁。庶无骞崩。
奉和李耕隐郑渔隐仲虔 明 · 金驲孙
七言绝句 押麻韵 出处:濯缨先生文集续上
双鸿一举避矰多,溪北溪南处士家。
客至莫言虞夏事,尘嚣不敢耳边加。
广德湖熙宁二年1069年 北宋 · 曾巩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二六三、《元丰类稿》卷一九、《曾文定公集》卷八、《四明图经》卷四、《黄氏日钞》卷六三、《文章正宗》续集卷一四、《玉海》卷二三、《延祐四明志》卷一、《永乐大典》卷二二七一、《文章辨体汇选》卷五八一、成化《宁波郡志》卷三、《名山胜概记》卷一八、四明文献考、《八代文抄》第三二册、雍正《浙江通志》卷二六○、乾隆《鄞县志》卷四 创作地点:浙江省宁波市
鄞县张侯图其县之广德湖,而以书并古刻石之文遗予曰:「愿有纪」。
盖湖之大五十里,而在之西十二里。
其源出于四明山,而引其北为漕渠,泄其东北入江。
凡鄞之乡十有四,其东七乡之田,钱湖溉之;
其西七乡之田,水注之者,则此湖也。
舟之通越者皆由此湖,而湖之产,有凫雁鱼鳖、茭蒲葭菼、莲芡之饶。
其旧名曰莺脰湖,而今名,大历八年令储仙舟之所更也。
贞元元年刺史任侗又治而大之。
大中元年,民或上书请废湖为田,任事者左右之,为出御史李后素验视,后素不为挠民以得罪,而湖卒不废。
刺史李敬方与后素皆赋诗刻石以见其事,其说以谓当是时湖成三百年矣,则湖之兴,其在梁齐之际欤!
宋兴,淳化二年,民始与州县强吏盗湖为田,久不能正。
至道二年知州事丘崇元躬按治之,而湖始复。
转运使言其事,诏禁民敢田者,至其后,遂著之于一州敕。
咸平中,赐官吏职田,取湖之西山足之地百顷为之,既而务益取湖以自广。
天禧二年知州事李夷庚始正湖界,起堤十有八里以限之。
湖之滨,有地曰林村砂末,曰高桥腊台,而其中有山曰白鹤,曰望春,自太平兴国以来,民冒取之,夷庚又命禁绝,而湖始复。
天圣景祐之间民复相率请湖为田,州从事张大有案行止之,而知州事李照又言其事,报如至道诏书,以刻之石,自此言请湖为田者始息。
康定某年,县主簿曾公望又益治湖。
张侯之为鄞,则湖久不治,西七乡之农以旱告。
张侯为出营度,民田湖旁者皆喜,愿致其力。
张侯计工赋材,择民之为人信服有知计者,使督役而自主之,一不以属吏,人以不扰,而咸劝趋。
于是筑环湖之堤,凡九千一百三十四丈,其广一丈八尺,而其高八尺,广倍于旧,而高倍于旧三之二。
鄞人累石堙水,阙其间而扃以木,视水之小大而闭纵之,谓之碶。
于是又为之益旧,总为碶九,为埭二十。
堤之上植榆,益旧总为三万一百。
又因其馀材为二亭于堤上以休,而与望春、白鹤之山相直,因以其山名。
山之上为庙,一以祠神之主此湖者,一以祠吏之有功于此湖者。
熙宁元年十一月始役,而以明年二月卒事。
其用民之力八万二千七百九十有二工,而其材出于工之馀。
既成,而田不病旱,舟不病涸,鱼雁茭苇、果蔬水产之良皆复其旧,而其馀及于比县旁州,张侯于是可谓有劳矣。
是年予通判越州事。
越之南湖,久废不治,盖出于吏之因循,而至于不知所以为力,予方患之。
广德之兴,以数百年,危于废者数矣,繇屡有人,故益以治。
大历之间,溉田四百顷,大中八百顷,而今二千顷矣。
则人之存亡,政之废举,为民之幸不幸,其岂细也欤?
故为之书,尚俾来者知毋废前人之功,以永为此邦之利,而又将与之人图其废也。
张侯名峋字子坚,以材闻,去而为提举两浙路常平广惠仓,兼管勾农田差役水利事,方且用于时云。
梅花集句 其一百八十九 南宋 · 李龏
五言绝句 押元韵
池草艳春色,流芳复满园。
只应连夜雨,花落拥篱根李太白韦应物李敬方于鹄
天琪节内中谢露香表(一) 北宋 · 王圭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一六四、《华阳集》卷一一
伏以天发珍符,候临嘉节,仰企紫晨之境,躬焚清夜之香。
储思中虔,逆釐下委,追述先猷之奉,永期丕祚之延。
女咏 其五 清 · 黄之隽
五言律诗 押微韵 出处:香屑集卷五
垆边酒家女,相见倍依依。
溽暑销珍簟,轻阴隔翠帏。
波痕空映袜,花气近薰衣。
嫩畏人看损,凝腰素一围。
注:垆边(王建邯郸主人)相见(李敬方太和公主还宫)溽暑(皇甫冉裴少府安居寺对雨)轻阴(温庭筠牡丹)波痕(李商隐木兰)花气(陈子良游侠篇)嫩畏(姚合王郎中召看牡丹)凝腰(杜牧为人题赠)
波斯短歌行译笺 其三 当代 · 钟锦
七言绝句 押真韵
一唱雄鸡起主人,便闻客子打门频:“莫将《蒿里》无常曲,负却樽前有限身”。
注:○一唱雄鸡:毛泽东《浣溪沙·和柳亚子先生》:“一唱雄鸡天下白。”盖用李贺《致酒行》:“雄鸡一声天下白。”○蒿里:《汉书·广陵厉王刘胥传》:“蒿里召兮郭门阅,死不得取代庸,身自逝。”颜师古注:“蒿里,死人里。”故用为挽歌名。晋崔豹《古今注·音乐》:“亦谓人死魂魄归于蒿里……使挽柩者歌之,世呼为挽歌。”此句译原文“吾辈但得稍留耳,一旦行,恐不能复归矣。”彼以喻浮生耳。○有限身:李敬方《劝酒》:“日日无穷事,区区有限身。”盖客子所叩者,酒舍也。
And, as the Cock crew, those who stood before
The Tavern shouted—"Open then the Door!
You know how little while we have to stay,
And, once departed, may return no more."